第七十章

正文 白露第七十章

昨日拜访的几位书生回了书院,立即被同窗们围着一团,纷纷好奇询问此行是否见得了言三?

稍作犹豫,回了书院的几人将凌晨亲眼见所见的事情说道一下。说道凌晨时分箫将军将服药沉睡不醒的言三当做不治的凄迷,多少有些尴尬,对此事,年轻的书生们并没有过多想法,都是才俊,只是相对出身贵族的箫将军,他们更倾向于拥戴言三。?

虽只是和扬州言三只处了几日同窗之谊,言三的好学给同窗留下了印象,一掷万金却朴素温厚的德行很让人由衷感佩,言伯父博闻广记的才学更是让人倾慕,更有被天下崇尚魏晋之士德的永固王爷赞誉为“上善如水”,如此清雅脱俗的好子弟就这样被箫将军一己之私拖入谣言泥潭,损了清誉,让人甚是不忍?

这一番亲历听得围聚过来的书生们听得讶然,顿起熙攘声声,这是嘛回事儿,箫将军恋慕扬州言三的事情当真是铁板钉钉子的事了??

为首的招呼着喧嚣起来的同窗们肃静,扬声道:“我们出京的一路上,箫将军越墙之事也在京中盛传扬开,京中满街皆将此事当作了理所当然,京中老爷们居然当做无视,身为读书人,名节最重,我们应当矫正此事!为言耀辉的清誉正名!”?

汇聚一起交头接耳热议这桩事的读书人很快就被煽动了起来,没错,自荐从戎的箫将军固然值得崇敬,可也不能依仗功勋,仰仗贵胄身份,将另一位大好男儿的清誉尽毁。为扬州言三清誉鸣不平的书生们聚集起来,一起院山门为言三少的清誉讨个说法去!?

呼应着这个倡议,各怀心思的书生们汇聚一起赶着晨光向京城出发,现在朝中正行清肃贪腐纠正世风之道,朝中递补频繁,言三少当日一个诉的状纸,掀起了以京城为衍生四海的检举告发诉冤的浪潮,整个形势对他们这些贫寒书生而言,实实在在是次机遇。对不起了,箫将军,借此议事,各争天数。?

天色稍亮,呼应谨守君子德行的书生们征程在山路上。?

同时,按序排班的金殿之上,在朝议之前,终于有些大人发出对最近京城发生的一系列不名誉事件给予抨击!?

“萧泓逾越君子之行玷污了礼数法度,致使得京中子弟跟着落下不雅的声誉,萧大人教子不严之名坐实,监督百官的御史大人的过失也有目共睹!掌管天下礼数的礼部也难辞其咎!”?

老练的大人们瞅着这几位冒头嚷嚷着的大人们,开什么玩笑,尽管是递补空位晋升上来的,如此高调议事,这几位也忒大口气了吧,是哪位大人门下不开眼的门生?哼,其他的不议,有萧泓和言三这档是非热闹看,满京城谁有空去议论别家子弟的声誉?也忒把自个儿家的子弟当回事了吧,想自抬身价也不该用这种法子才是。?

被点名的萧大人淡淡回视一眼,笼着侧身不再理睬。抬目看向高高在上的空置着的九龙宝座,王上没有已经很多天了。太医院府中数得着的杏林国手们也皆长居侧宫房与外界隔绝更久了,宫内华丽的宫阙中少了好些穿梭的身影,其内寂静如夜,毫无声息。?

面对突发掀起的责难,御史、礼部朝臣皆转开身去不与掺和,借着转目的余光,瞄着空置的九龙宝座,相较于病积加重的王上究竟将要立谁为王储这件关系乾坤钟鼎的大事比,萧泓和言三的事儿根本就是小孩子过家家,有着天地之别,连看热闹的气力都不需往这事儿上浪费。?

王上的病情自从入夏后就已经不是秘密了,只是没有想到受了塞北江氏婚宴血战牵累,牵连了大量谋逆之臣,京中声望相对最高的王子为此被贬为了庶民,由此终结了延续多年的王储之争。异象丛生的在于,另两位成年有资历的王子还继续被软禁在各自的府邸,在监察司的严密监控之下,不得与外界有任何接触,等同于变相的废黜。中宫势微,所生子嗣皆未成年而夭折,一生寡淡,不足惧。至于其他王子不是年纪幼小,就是生母身份低微,倘若王上最终决定要在这些年幼的王子中选择一位继承大统,定要钦定一批得民心所向、权高位重的大人们来辅政才行。不妥,不妥,百思不得其解的大人们无不暗下摇头,绝无可能,辅政大臣做得久了,等同于摄政临朝。让士族门第做大,致使王权分散,王上再无为清寡,也断然不会如此行事。?

想象一下,辅政……摄政……!?

能端立朝堂之上,绝大数都是积渐了庞大基业的,念稍及到此,顿如同醍醐灌顶,眼前重重迷雾陡散,顿时将目光扫向了永固王府所在的东北方。王上只有永固一个亲兄弟,永固除了有享誉天下的清名之外,自身也具备真龙天子之徳,最重要的是永固没有子嗣,完全不存在将来会篡夺王位的可能,也没有外戚的风险,分散王权,远比力将来有做大独行的辅政大臣要可行得多。当真定下永固为摄政,不但不会在宗室、朝廷和民间引出反弹,相较于王上二十年的“毫不作为”,永固王来摄政,正是众望所归。?

越想越是震撼,耳畔喧哗之声早已湮没在涌动的思绪中,惊悟的大人们碰触同样瞬间悟过来的视线,骇然之色溢满眼眶。?

一定如此,应当如此!?

猜想还只是猜想,无碍于十成几率中占据六成几率的现实。若此当真,一举清扫二十年朝中尘垢的王上若是当真如此安排了,足见王道之坚忍!?

在接下去的时日中,王上究竟还有什么决策和安排,心中戚戚的臣子冷汗泠泠,已然不敢揣度了。?

得了深宫传报,确定了王上依旧不临朝,百官退居外殿,由得指派阁臣主议朝政。正式的朝议话题一开,喧哗寒暄顿消,议题中所透着浓浓血腥扑面而来。近期以来,递交到各部的四海文书的驿使们每日穿梭在九城,京城之外,州府掀动着狂风骤雨,京中大罪之人的党羽正密集押解进京,这桩欺君大逆的清洗,远没有到完结的时机。?

朝旭高升,按序退班,行往停在禁宫城外的官轿,各自须得赶紧回衙署处理公事,此际不是怠工的时候。?

“大人!大人!”随着由远而近紧急火燎的呼唤,向各位大人们告辞的礼部尚书驻足,从官署而来的使吏疾步而来,满脸紧急之色,被惊扰着了的礼部尚书矢口而出:“怎么了?扬州言氏闹上礼部来了?”?

此言一出,正准备踏上轿乘的萧大人身形摇晃了一下,上轿的脚步也停顿了下来,抬轿的轿夫和撩着帘子的管家下巴都快掉了,天啊,真的闹了??

听了这话,其他大人们面色各异得聚集过来,啊,扬州言氏当真开始又闹了?排班在后未敢先大人们迈步离去的京兆尹听得则顿然如释重负,满身舒畅轻松,这两日他一直都在忧心扬州言氏会再来呈一次状纸,这家子的状纸,他可真不愿意再接一回了。?

“回大人,不是这样。”急匆匆来禀告的小吏道:“是一些书生在仪制司前静坐,以示抗议。”?

礼部的仪制司是掌管着嘉礼、军礼、公学学务、举试等等。书生往那里静坐抗议什么??

“今年春考已经完结数月,书生们源于何事需静坐抗议?”礼部大人问得凛然,心底里则纠葛得要死,哎,这么个紧要时刻,就不能彼此彼此消停些吗??

传报的使吏犹豫一下,低声回禀,道:“他们是来抗议箫将军依仗功勋,依仗身份,肆意损毁言氏三公子的清誉。”?

在朝议上对此提出异议却没得理睬的几位大人们听得满心欢喜,看吧,伤风败俗已然为民心不容了吧,礼部理应责呈。?

听了这话,礼部尚书轻轻哼了一声分不清是冷笑还是苦笑的声调,拱手和各位大人告辞,转身回去了。?

踏上轿乘,萧大人抬目扫了一眼那几位如得同盟声援的大人,若此事是他挥着“家法”棍棒就可以回旋,以言家是非之能早也置身在塞北之地了,何必还困守在京城之中离去不得。日渐显现的格局都看不透,这几位想立足于朝野,怕是艰难了。?

一声吆喝,萧大人官轿抬起,品阶较其低的官员皆退开两步,将正常的官场礼数行得更严谨三分,等得萧大人的轿乘远去了,这才纷纷上轿,不再低议,也没有和率先在朝议上发出波及的几位大人接触,哎,‘京中无人莫做官’为千古官场铁规,能捱到朝堂之位,无不是祖辈积德,何苦在乱局中横插一脚,止断去自个儿前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