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轰炸凤阳府

0:只要朱常武认为对自己有利,莫说是凤阳城了,便是皇宫他也是敢开炮轰炸的。之前不动手,不过就是想让更多的顺军集中于此地,想要有更大的收获罢了。

现在即是德州那边有危险了,等不及之下,那就先拿这六万顺军开刀,收收利息好了。

凤阳城城楼之上,顺军人头攒动。什么金汤、石块、箭矢、横木还有火油都准备了一个齐全,就等着明军一开始攻城,他们就全力反击。

咻!

咻!

就在顺军等待之中,突然一记呼啸的声音由耳中出现,在然后还不等这些顺军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呢,两记轰然巨响声接连爆炸而开。

其中一发正打在城楼之上,那原本看似很坚固的城墙,当下就被轰出了个一丈多长的巨口。

最倒霉的就是正好站在这段城楼上的顺军,他们成为了第一批与城墙一起的陪葬之人。

这一批人至少有十几人,而在一旁站着的顺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实在是150榴弹炮的威力太大了,伤害范围之广乃是所有人平生之仅见。

两记榴弹炮砸来的那一刻,另两个w86迫击炮阵营也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三人一门炮,配合默契,一个中队就是十六门,两个中队就是三十二门,齐齐向着凤阳城内就射了进来。

w86迫击炮的威力是不如150榴弹炮,但威力同样不小,更重要的是,它们射速快,当三十多门迫击炮弹接连落下时,就会给人形成一种源源不断之感,似乎天上在下炮弹一般。

之前一直以为明军是不敢破坏凤阳城这个大明的龙兴之地,可现在明军根本就不在乎,那倒霉的只能是城内的这些顺军。

足有六万的明军,他们就在炮火之中来回奔跑着,他们哭着喊着,但就算是这样,也是无济于事,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枚炮弹会落向何地。

直到炮轰了一刻钟之后,终于有聪明人发现,明军的这些炮弹也不是乱放的,往往哪里顺军人多,炮弹就会落向哪里,那就像是长了眼睛一般。

发现了这个特点之后,顺军不敢在集中了。可问题是凤阳城就这么大,还全部都在火炮的覆盖之中,那当真是想躲都没的地方去躲。

天空中数架无人机于高看俯瞰而视,一旦发现哪一个方位的顺军数量过多,炮弹就会砸在哪里,随着一发发炮弹打出,顺军是损失惨重。

城外,九万明军排列在四城之外,不时就会抬头看去,可以看到一发发炮弹划空的轨迹,然后就是惊叹不已。

郑三俊与黄道周此时就在一起,上一次战斗他们表现不错,现在都算是百夫长一级,待遇比之以前也好了一些。

这其实都是朱常武在暗中照顾他们的原因所致,毕竟这两位年纪大了,指着他们像是年轻人一样,根本就不现实。

如今两人站在一起看着那一枚枚威力巨大的炮弹落到凤阳城中,是感叹不已。

他们为这种火炮的威力而感叹。

对于这种远比红衣大炮威力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倍的火炮,他们是真的被震惊了。

可更为震惊的还是朱常武敢于炮轰凤阳城的魄力,他们在想如果换成是自己的话,就算是有这样的火炮,他们敢不敢下达开炮的命令呢?

事实上,朱常武在炮轰之前就已经发电报给了在京师的崇祯。

但朱常武是通知而不是请示。

或许朱常武也知晓,如果他去请示崇祯的话,对方一定会非常的为难。因为如果他同意的话,很可能就会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头。

所以朱常武不是以请示的态度,而是在电报中说他要去德州救援皇太子,时间紧急,只能先炮轰凤阳城,把面前的顺军打败再说。

皇宫之中,崇祯看了这封电报之后是久久无语。

他甚至有些感动,感动朱常武为他着想的举动。

同时崇祯也在为朱常武担忧,毕竟凤阳城的意义很重要,甚至城里面现在还有不少的朱氏族人,炮弹可是不长眼睛的,一旦落进城中,那是谁都会伤害,那就等于是这一战要杀不少的朱氏族人呀。

朱常武杀有问题的官员、贪财的商人、有二心的武将,这都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的确是该死。

可是这些朱氏族人何其无辜,就这样给炸死了,不用说,消息一旦传开,定会有很多弹劾朱常武的折子。

就算是崇祯看到了这些折子之后,也是无法去替朱常武说话的。

可尽管知道这些,朱常武还是毫不犹豫的动了手,他的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大明,为了打败顺军所为,更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的举动,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

崇祯想到了这些,郑三俊与黄道周自然也想到了这些,此时两人相视无言,显然他们是有些替朱常武在担忧的。

他们甚至在想,如果此时他们就在应天府之中的话,怕是也会马上写弹劾朱常武的奏折吧,毕竟这就相当于在残杀朱氏族人了,但凡是大明的官员,谁不弹劾就等于是对朱氏不敬、对皇权不敬、对大明不敬。

可当他们就站在城楼之前的时候,却又明白了大元帅的心思。

一切诚如战前朱常武所说的那些话,如果城内真有朱氏族人的话,他们就应该在顺军第一次出现在城外的时候就拿起刀剑奋起反抗,而不是什么也不做,成为了敌人的俘虏。

朱氏子孙,连与敌人以死相拼的勇气都没有,那就不配为朱氏族人。

这让同样身为朱氏族人的朱常武很是不屑,更加的看不起他们。那这样的族人就没有了任何保护的价值,那就让他们用死来为大明做最后一次贡献吧。

朱常武说得对吗?

站在战争的立场上的确是正确的。这也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胜利的最佳办法。

但若是站在大明臣子的角度上,却不能说正确,或是说不敢说正确。

怎么地,你身为臣子,确想要看到皇族一系被人屠戮,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这就是位置不同,行为也要不同的原因所在。

“哎,怕是这一战之后,弹劾的奏折可以把人给淹没了呀。”郑三俊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般的说着。

“是呀。大元帅此举等于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等于把把柄送到了群臣的手中,实为不智之选。可...可纵看战场的局势之变化,此举又是最为正确的,现在看一看,当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黄道周同样是摇了摇头般的说着。他以前曾听过一些传闻,说是朱常武升为大将军的时候,就曾接到过一些大明藩王的来信,都是与其叙旧的。

怎么说朱常武也是襄王的第七子,算起来他也是藩王系的一员,他们原本天生就应该亲近。

跟着听说,对这些信件朱常武是一封都没有回,好似没有看到一般。当初听到传闻时,他还不敢相信,毕竟这可是朱常武立世的一种最好资源,没有必要不去抓住。

可现在看来,这应该是真的。

或也可以说,朱常武从来就没有把什么藩王势力放在眼中,又或许他恨透了这些藩王的表现。毕竟不是所有的藩王面对外敌的时候,都会奋起反抗,就像有的藩王,流匪都来到了城外,还是不舍得拿银子出来训练兵勇,结果城破人亡,钱也都被抢了一个精光,那像是这样的朱氏族人,当真是死不足惜。

黄道周还在感叹的时候,郑三俊又开口了,“黄兄,老夫现在有些理解大元帅为何一定要让官员有从伍的经历了。有些事情还真就是不从军不知道其中的艰难,也只有从了军之后,心态才会发生变化,在面对着一些武将出问题,要处理他们的时候,才会更加的客观,更加的公正。

“是呀,大元帅的确是用心良苦,可就怕有些人无法理解。”黄道周边说边摇着头,显然在这样的事情上,他并不是多么的看好。因为有些人就算是有了从军的经历,也未必就会改变什么,说不准还会因此而恨上朱常武。

那一旦等这些人的服役期满之后,重新回到大明文臣之中,他们为了报心中之不忿,只会变本加厉的对付朱常武。

两位尚书大人在这里议论、感叹、甚至还有些唏嘘之意,在他们的头顶之上,炮弹依然没有停歇,就像是无穷无尽一般,不断的砸向到凤阳城内。

炮击一个时辰之后,整个凤阳府有如人间炼狱一般,很多房屋倒塌,便是街道之上都是被各种大小坑密布,各种残肢断臂更是数不胜数。

一个时辰的炮击,整个凤阳府就少有完好如初的地方,里面的顺军也不知道死了多少,终于他们在发现炮击并没有停止的意思之后,他们彻底的怕了。

怕到就算是知道四城门之外都有等待他们的明军,但这一刻,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向着城门处跑去。

他们要打开城门冲出去,哪怕就是死在了城外的明军手中,也远比身体被炮弹给炸成了几截要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