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二章 会叫的孩子有奶吃

大明京师

吴襄先一步收到了儿子送来的密信,得知败了一仗之后,他是马上开始活动,但凡是能在这件事情上说得上话的大臣他都送了礼,为的就是可以关键的时候替儿子美言几句。

朱常武,是在进入到蔚州的时候得知了这个消息。

崞县的事情发生之后,朱常武便没有急着回京师,而是带着五百龙兵转道去了一趟大同府。他想要看看在那里是不是还有人在阻拦粮食新政的推行。

还好,大同府新来的官员还算是听话,并没有搞出什么猫腻来,他这便由此而出,直奔广灵和蔚县而来,不曾想到,就是这么一耽误的工夫,吴三桂竟然出兵了,还打了败仗。

吴三桂的认罪折子先是送到了兵部,代理尚书梁军第一时间看到折子之后就把里面的内容抄录了下来,发给了朱常武一份。

看着这份奏折,朱常武叹了一口气。

吴三桂是想干事的,可惜有人不想看着他好,这就在背后使了绊子。

山海关内,这些大明官员间有什么仇怨,朱常武并不关心,也不想去听,但若是有人因为私人恩怨,而拿大明的军队开刀,那他就不能不去管了。

“走,改道山海关。”那么一瞬间,朱常武便做出了收拾建奴人的决定。

不把建奴人打疼了,他们就不会罢休。到时候不是顺军就是清军,时不时来找一下麻烦,朱常武哪里还有心情做事?哪有余力来整合实力?

“好嘞!”吉金凯闻言自是十分的兴奋。

军人就应该是保家卫国,这才是体现他们价值的最好之地。

龙兵之中,大家都很兴奋。又尤其以凌霄云最为激动与亢奋。

加入龙兵,让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也让他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才知道,原来仗还可以这样打。

但打顺军终不如打建奴来得更痛快一些。想着家人惨死在清军的手中,这一刻的凌霄云,心中默默念道:“父亲、母亲、姐姐、云儿就要替你们报仇了。”

......

山海关。

代善带着大军很顺利的来到了八里铺,这个距离山海关最前沿之地。休整了一天之后,两百门新造的红衣大炮被推了出来,来到了有着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之下。

清军出现在了关外,城楼上便是明军的身影,但他们只是摆出了防守的态势,丝毫没有要主动出击的意思。

之前的偷袭,让他们损失了足足五千关宁铁骑,他们彻底的害怕了。

或是说,总是打败仗的关宁铁骑已经远不像刚组建时的那么自信。尤其是战死了太多人,补充了不少的新兵之后,他们的综合战力也正在不断下降之中。

一个月仅是三两的饷银而已,让他们完全没有想和敌人拼命的想法。用那句电影台词的话说,你一个月就几百块钱,你玩什么命呐!

士兵怕死,加上不管王永吉还是黎玉田,包括童逵行都没人支持吴三桂再次带兵出关,如今的明军也只剩下守关一件事情可做。

吴三桂本人还是想在拼一把的,但他信心并不是很足,想到自己新败,如果再一次失败的话,怕就算父亲在京师中上下打点也很难保自己无事。

本着先稳一稳的想法,他决定看看情况再说。

如此一来,整个山海关上,真正想要出战,支持打出去的就只剩下了一个太监监军杜勋。

真正的爷们都怕了,只有一个身有残疾之人,却有骨气的想要打出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只守不出,成为了一种主流之后,接下来的时间,守关的明军就只能被动的挨打。

两百门红衣大炮不断发出了咆哮之声,跟着一颗颗开花弹还有实心弹就向着山海关上落了下来,不时就会溅起大片的碎石,不时还会伴有明军士兵受伤哀嚎的声音。

一阵的炮击之后,清军往往就会拿起做好的云梯开始冲关,跟着明军就会拿起武器反击,如此连续五天下来,双方都各有损失。好在的是,山海关实在过于雄伟,凭此地利,明军还是守住了它。

守是守住了,但一些个城墙却因为不断遭受炮击而出现了不小的裂痕,长此以往下去,说不准何时就会出现问题。

一旦是城墙没有了,清军在想进入关内就会容易了许多,那以现在明军的军心斗志,怕还真就不一定可以守得住。

只是明知如此,吴三桂等人却是一筹莫展。

他们现在不敢杀出去,而关内的一些火炮早就因为年久失修成为了废铁。根本毫无远距离攻击的能力,他们现在要做的似乎就只剩下了防守。

“写奏折向朝廷求援吧。”关内总督府中,王永吉叫来了众人,商量出了一个向上求援的结果。

几天来,明军守城损失不小,足有上千人战死,而这还只是刚刚开始,谁也不知道这一仗会打上多久,靠着守关的这些明军怕是撑不了太长时间,那就需要新的士兵进行补充。

当然,王永吉他们不会不知道现在大明的情况。自从闯贼围了京城,并差一点攻破那里之后,事实上,大明就已经变得四分五裂起来,虽然说大明的底子还在,在各地也有不少的明军领将,但这些人现在都是听调不听宣。

一旦皇令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服从。

反之,若是没有利益可图,这些人就会选择性地不去服从。

京师也难呀。可这并不妨碍王永吉他们求援,就算是最终崇祯没有拨给他们一兵一卒,但至少也要让他知晓,自己守着山海关的不容易吧。

这就是会叫的孩子有奶吃。

总是闷头干活,不知道说出自己功劳,那也是不行的。

众人意见达成了一致之后,很快八百里加急奏书便由山海关直向京师送去。

仅是第二天晚上,正在乾清宫中批阅奏折的崇祯就看到了这份情报,然后就向身边的王承恩说道:“王大伴,宣兵部尚书梁军入宫。”

未用多久,一身将军铠甲在身的梁军这便来到了宫中,来到了崇祯的面前,并行了臣子之礼。

“梁卿平身吧。你先看看这道奏折。”崇祯刚一说完,王承思就把王永吉等人写的求援奏书送到了梁军的面前。

梁军伸出双手接过,打开看了起来,跟着就呵呵笑了笑,随即抱拳道:“皇上不必担心,大将军已经带人驰援山海关,想来现在应该快到了吧。”

“朱卿去了山海关?朕怎么不知晓?”崇祯听到这里,一脸的迷茫。

“回皇上的话,大将军去往山海关是临时起意,同时也是十分秘密的举动,为了不走漏消息,所以并没有通知任何人。”梁军出声回答着。

现在的大明朝廷,说是一个筛网也并不过份。

有一百个臣子就有一百个心眼。

表面上看起来,大家似乎都很忠诚于大明,但心中到底怎么想的,怕是只有他们自己心中最为清楚。

就梁军的观察来看,朝中大员们现在就有几种不同的思想,比如说保皇派。

这是真心的听崇祯的话,也愿意服从圣令。只是这样的人,终还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投李派。

他们更加看好李自成,认为对方是拥有可以取代大明的实力。

投清派。

自然就是看好建奴、看好大清了。

此外,还有两面派和三面派,想要游走于各个势力之间的,也就是多方下注。

倘若是朱常武前往山海关的消息被这些人给知晓了,那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中有没有人会向清军告密,从而让他们早有准备。

看看山海关不就是例子吗?

若是没有人告密的话,吴三桂怎么会中了清军的圈套,从而打了败仗?

适当的保密行程就是十分必要的举动了。只是连崇祯都没有告诉一声,此举多少有些过当了。

崇祯的脸色当然不会好看,在他看来,这就是朱常武不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保守秘密的能力,这让他十分的不爽。

但不爽归不爽,他还真就做不得什么。先不说自己的命令朱常武是不是真的会完全的服从,就说现在山海关那边有了危险,他原本也是想要派兵去支援的。

若是说一定要派援兵,那谁又有朱常武更加的合适呢?

总的来说,朱常武的所为还是为了大明好,仅是这一点,他便说不出什么来。

“不知道朱卿这一次带了多少的援军前往山海关呢?”崇祯不想去责怪梁军在出兵的事情上对自己保密,也没有那个必要,这就话头一转,问起了实质性的问题。

“回皇上的话,大将军带五百龙兵五千骑兵。。”

“什么?连一万人都不到,这能行吗?”崇祯听后双眉不由自主的就蹙在了一起。

清军可是出动了五万人,朱常武仅是带兵五千五百,能解决问题吗?

对这个问题,梁军没有去回答。在他看来,莫说是公子带兵五千五,就算是公子独人前往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至于说崇祯会担心,甚至有些不信任,那就不是他能劝说得动。

眼看梁军并没有回答自己这个问题,崇祯就知道再想问什么,也是问不出来了,索性便摆了摆手道:“好了,朕知晓了,梁卿且先下去休息吧。”

梁军答应一声之后,便即抱拳离开。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崇祯多少生出了一种无力之感,如此多事之秋之时,他这个皇帝做得心累呀。

好在还有朱常武,虽然这个人做事没有规矩了一些,但能力还是很不错的。现在崇祯也只能寄希望在他的身上,期望他可以像是打败李自成一般的打退清军。

但是清军的实力明显比李自成要强上很多,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