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涨涨世面

太阳很大,雪水淋淋漓漓,滴下檐角,在地上溅出一朵朵的水花。

空气好了很多,但风很大,又湿又凉,中央广场上没几个游客。

几个女孩围着文化宫门口的成吉思汗铜像拍照,还让李定安帮忙。

反正也是闲着,李定安没有拒绝,接过了相机。

于徽音也凑了过来“大学生吗?”

“对,还是国立大学的高材生!”

“那皮袍好漂亮?”

“走的时候给你买一套!”

于徽音眯着眼睛笑“好!”

话音刚落,镜头前一黑。

之前请他帮忙的蒙古女孩挡住了照相机“你们中国人?”

李定安笑了笑“对!”

“哦!”

女孩淡淡的点了点头,接走了相机。

不拍了?

两人面面相觑,于徽音嘻嘻哈哈,捂住了他的脸“别生气!”

我生什么气?

来了半个多月,早习惯了比如在街上或是酒店,听到他们说汉语,本地人总会有奇异的眼神打量他们。

又比如出去吃饭,李定安经常会和老板聊天,起初还聊的挺好,但于徽音或舒静好一说汉语,话题立马中止。

然后十次中有八次,最后结账时都要比蒙文菜单上的贵两三倍。

不知道是谁说的这儿的人只喜欢中国人口袋里的钱……李定安觉得很有道理。

看他兴致不高,于徽音又挽住胳膊“饿不饿,要不去吃东西?”

“再等等吧!”李定安看了看表,“快十二点,王处长也快出来了!”

话音刚落,于徽音指了指文化宫“你看?”

王永谦和参赞走出了文化宫。

李定安忙迎了上去“怎么样?”

参赞摇摇头“不太理想!”

啥意思?

王永谦叹了口气“国家博物馆、科学研究院、国立大学、以及乌兰巴托大学都有考古项目,暂时都分不出人手。”

好歹也是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一个分不出人手,個个都分不出人手?

稍一转念,李定安就明白了遗址规模太小,且只有一处,关键是年代太近,人家真就看不上。

就比如乌兰巴托大学和河南博物院联合发掘,位于后爱杭省的高勒毛都二号墓地整整一百多座墓葬群,已探明的墓冢数量是五百七十多座,而且大都是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大型墓葬。

而这样的遗址,蒙古境内有十多处。与之相比,只是一座元朝时期的遗址,人家真就没放在眼里。

关键的是在人家看来,风水类型的遗址对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影响力的加成都不大,自然也就不受重视。

“能不能和河南博物院联系一下,我们挂靠也行?”

“联系了,但他们今年的来蒙的发掘研究计划是六月份,文物局已经审批,不好临时增加项目,再一个也来不及!”

确实来不及他们六月分才来,来了以后才能向蒙古国文化体育旅游部和科学院递交申请,而光是审批,就要三四个月以上,立项最早也到十月分左右。

那时已是蒙古国的冰冻期,还考察个屁?

李定安叹了口气“那怎么办?”

参赞想了想“只有一个办法退而求其次,和蒙古国的地方机构合作,比如国立大学前杭爱省分校!”

省分校?

听着是省,但人口才十二三万,放在国内的南方就一个镇,放在西北地区也不过一个小县的人口,学校能大到哪里去?

考察和研究能力可能还不如通辽。

“只是省分校,考察和研究水平先不提,通行和后勤能不能保障?”

“这个可能还需要我们自己协调,无非就是多花点钱。”

好像只能这样了

李定安吐了一口气“那就尽快吧多备几台性能好点的车,包括后勤车,再从首都请几个历史和古地理方面的专家,尽量专业点,经费要不够你告诉我,我来想办法……”

这是为国家考察,哪能花李定安的钱?

王永谦点点头“放心!”

……

一周后,考察团启行,考察期限三十天。

天气还行,能见度很高。出了城区,满山遍野都是彩房子,于徽音和舒静好扒着车窗,看的津津有味。

上了车,李定安就开始睡觉,不知过了多久,于徽音捅了捅他“李定安,你看,好大的山?”

他下意识的睁开眼睛草原枯黄万里,一道巨龙拨地而起。

山岳巍峨,峰峦叠嶂,连绵起伏,尽显雄壮。

大河滚滚而下,蜿蜒往北,不知去向。

杭爱山,鄂尔浑河……快到地方了?

他看了看表从出现到现在,将将四个小时。

拐下公路,又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土路,一座古城渐渐清晰哈拉和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